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的通知
文号:国税函(2009)472号  发表时间:2009/8/26  有效性:有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税务总局决定在金税三期工程初步完成业务需求编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积极进行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在充分分析税收征管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启动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并在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乃至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实施。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创新工作中应实现下列目标:
  (一)强化纳税服务理念,优化纳税服务。
  (二)探索税收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全国统一执法。
  (三)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收业务创新的促进作用。
  (四)考虑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五)借鉴国内外经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纳税人自我申报的税收主体地位,推进纳税服务,规范执法。
  (二)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创新税收管理基础工作,为税收改革提供保障。
  详见附件:《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方案》。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计划安排
  总局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局领导任组长,主管局领导任副组长,其工作职责是:
  1.指导和把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的方向,确定改革方案,明确改革内容。
  2.统一全系统认识,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3.负责参与人员的抽调与配置。
  4.保障资源到位。
  具体工作由总局信息办负责统筹协调。
  (二)建立工作基地,集中人员工作
  工作采取集中工作地点,集中骨干力量的方式进行。为充分吸收各地工作经验和创新成果,便于工作组织、资源调配,确定江苏、湖南、贵州、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等为工作基地。工作基地的工作职责是:
  1.负责省内人员的调配(自然人税收管理组由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负责省内人员的调配)。
  2.负责开展工作的后勤保障。
  3.负责工作中所需的在用制度政策文档的准备。
  (三)集中骨干力量,组成课题小组
  抽调各地骨干力量,成立8个专门课题小组。抽调人员将赴上述四个基地集中工作,分别为:
  1.江苏基地,成立3个课题小组,负责研究:简并涉税事项、流程和表单;自然人税收管理;纳税遵从风险管理。
  2.湖南基地,成立2个课题小组,负责研究:外部信息管理;会计核算改革。
  3.广东基地,成立2个课题小组,负责研究:网络发票管理;管理决策。
  4.贵州基地,成立1个课题小组,负责研究:受理纳税人涉税事宜。
  课题小组的工作职责是:
  1.根据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内容,按期保质完成工作;
  2.参与后续对金税三期业务需求的修改和相关制度的设计工作。
  (四)做好人员调配,合理配置资源
  参与此项工作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四个工作基地从本省抽调的人员;二是总局人事司通知的其他省人员;三是上挂总局参与金税三期工程业务需求编写工作的人员。
  四、有关要求
  (一)此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基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参与单位应按照要求选派符合要求的人员并保证如期到位。
  (二)工作时间。根据工作计划,各小组工作时间预计在60至90天。参与人员请按各小组的通知自行报到。
  (三)抽调人员按出差待遇,中途休假往返费用由原单位按规定处理。
  具体事宜可与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办联系。
  联系人:
  陈洧,联系电话:010-63417822;
  朱斌,联系电话:010-63418697、13691335258。

附件: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工作方案



二○○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税收征管业务变革和创新工作方案

一、简并涉税事项、流程和表单工作方案
组长:朱明辉
副组长:汤钧
联络员:袁祥
成员:三期业务组,江苏国地税,山西国地税,上海税务局,北京国地税
工作地点:江苏国税
(一)工作目标
通过简并涉税事项,流程和表单,将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以流程为导向,按照信息化特性,建立起纳税人涉税表单和基层税务机关管理表单及附列资料的提出、编制、发布制度;
二是纳税人附列资料不再重复报送;
三是纳税人可一次申请多个事项,税务机关可一次受理启动多个工作事项;
四是纳税人在申请事项时,不再重复填报系统已有字段(主要是网上提交事项),同时税务机关可提供纳税人关联流程的提醒;
五是纸质资料沉淀在受理节点(影像系统支持),真正实现无纸化流转审批;
六是税务机关可根据工作事项及管理要求提取,使用及共享资料。具体包括:调查节点可根据需要提取所需字段,组合成综合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可查阅纳税人提交资料(影像系统支持);核批节点可查阅纳税人提交资料(影像系统支持)及调查信息,准确快速进行核批;根据税源管理需要,获取风险分析与识别所需信息,如有必要可进行采集(纳税人报送或税务机关主动采集);税务端报表字段化,以满足任意业务类别、任意时间口径报表的自动生成获取。
(二)工作内容
1、建立纳税人涉税表单和基层税务机关管理表单及附列资料的提出、编制、发布制度;
2、纳税人附列资料的代码化;
3、工作流程与工作事项的梳理简并;
4、涉税表单和管理表单的元素化(拆分成字段);
5、风险管理的分析与识别(建立风险特征库)所需信息的元素化(拆分成字段);
6、税务端报表的元素化(拆分成字段)。
(三)工作步骤
1、人员集中
2、建立纳税人涉税表单和基层税务机关管理表单及附列资料的提出、编制、发布制度;为实现附列资料的代码化,首先要对纳税人申请事项涉及所有的附列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根据总局相关文件,对附列资料的必要性及使用目的进行分析;其次对各项资料的名称进行比对,名称相同的判断内容是否一致,内容一致的名称是否一致,并形成附列资料清单;最后对资料确定统一的代码;
3、工作流程与工作事项的梳理简并。主要包括:
(1)梳理现有工作事项与工作流的对应关系,一是分析论证工作流程是否可进一步简并,二是对工作流程的节点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简化、优化;
(2)进一步分析工作流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要对工作流程的前置关系及监控关系进行梳理,以实现集中受理工作事项的目标;二是要对工作流程与附列资料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解决重复报送资料的问题和实现影像系统的需要;三是要对关联流程进行梳理,实现提醒纳税人相关事项申请的一并提交。
4、涉税表单和管理表单的元素化(拆分成字段)。对目前的744项表单(包括纳税人报送资料与税务机关管理表单),首先需分析判断其使用目的是否明确,格式及内容(字段)是否合理,并提出调整建议;其次需要对内容(字段)的口径进行分析,名称相同的口径是否一致(如时间属性是否一致等),口径一致的名称是否一致,真正解决数据的唯一性问题,具体可参照已梳理的数据字典;最后形成涉税事项的字段库;
5、对风险特征库建立所需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系统可采集的尽量从系统采集,无法从系统采集的,由纳税人报送或税务机关主动进行采集,并入涉税事项的字段库;对税务端报表进行全面梳理,建议首先应由总局各司局明确目前所需报表(包括手工报表);然后对各项报表拆分成最小字段,并对相同名称的字段口径进行分析,找出共性字段;最后形成报表字段库,实现任意业务类别,任意时间口径报表的自动生成。
(四)人员配置
国地税熟悉税政20人、征管业务人员15人,共计35人,根据工作量测算需60日完成此项工作。
二、自然人税收管理工作方案
组长:丁一宁(江苏地税)
副组长:江涛(所得税司)
联络员:冯悦
成员:三期业务组、江苏地税、山东地税、陕西地税、广东地税
工作地点:江苏国税
自然人税收管理在研究国外主要国家自然人税收管理发展史和现状以及在调查国内相关部门当前自然人管理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税制下自然人税收管理的要求,前瞻自然人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确定自然人税收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完成国外主要国家的自然人税收管理发展史及当前自然人税收管理制度、模式及数据的主要内容和采集的方式。
2、完成国内与自然人身份识别信息和家庭状况,收入、支出、财产及交易等相关信息,企业雇用信息以及出入境信息等相关的部门目前信息的占有及数据结构情况的调查报告。
3、了解当前条件下与自然人税收相关的立法意向;
4、从税收管理视角,研究自然人的科学分类、自然人与家庭的关系、自然人与税收管理主体的关系难点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处理的建议方案。
5、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项列出并定义与自然人税收管理相关的数据项,研究确定各数据项归类,各数据获取的渠道,存在的难点(包括法律障碍),以及在当前条件下可先行建设的内容。
二、工作内容
1、完成对完成国外主要国家的自然人税收管理发展史及现前自然人税收管理的制度、模式及数据的主要内容和采集的方式等报告的审阅及补充研究。
2、完成对个人所得税、物业税、征管法修订意向的讲解的讨论工作。
3、完成对国内相关部门有关数据项的调查报告。
4、在逐项研究与自然人税收相关的数据项的基础上,确定数据项的归类,来源,存在的难点,计划实现的时间。
5、完成自然人数据库架构建设的总体报告,提出实现步骤、相关制度的调整点及其他建议。
三、工作步骤
1、人员集中。
2、完成当前立法意向等相关培训。
2、完成国外研究报告。
3、完成外部门相关数据管理的调查报告。
4、完成相关重大问题处理解决建议方案。
5、完成各数据项的分析。
6、征求总局各司局意见并定稿。
具体时间视正式启动时间调整。
四、人员配置
熟悉个人所得税政策8人,熟悉个人所得税征管7人,熟悉自然人税收征收及政策10人,共计25人,根据工作量测算90天完成此项工作。
三、网络发票管理工作方案
组长:陈洧(征科司)
副组长:广东国税、韩睿(江苏地税)
联络员:夏芳
成员:三期业务组、江苏地税、广东国地税、浙江国税、河北国税、辽宁国税
工作地点:广东国税
为有效采集和应用发票开具信息,提高社会各界防范制售、使用假发票的能力,提高税源监控水平,优化纳税服务,现提出网络发票管理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网络发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简并票种,统一票样,网络开票,建立平台”的要求,在对网络发票管理工作有一定经验的地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网络发票管理的业务需求,形成标准规范,提出制度调整建议。
(二)工作内容
1、编制需求。
在吸收一些使用网络发票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金税三期的标准规范,编制网络发票管理的业务需求,主要包括:
(1)后台管理需求:主要是建立网络发票开具项目鉴定机制,实现税务机关对开票人开票项目、金额等的实时监督、控制与管理;
(2)开票管理(开票方)需求:其核心是提供便捷、安全的发票功能包括纳税人自开票、税务局代开票、受托代开票等不同的开票方式。为开票方提供较为便捷的辅助功能,保障开票的准确性、便捷性;
(3)发票信息清分需求:主要是将发票开具方税务机关掌握的发票信息经过清分后,以适当方式送达受票方的主管税务机关;
(4)票表比对、稽核需求:主要是实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开具(取得)的网络发票的稽核以及与其纳税申报的比对与评估;
(5)发票信息查询需求:满足税务机关、相关管理部门、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对发票信息的查询辨伪需求。
2、编制标准、规范。
在完成需求的基础上,编制网络发票的管理办法及保证网络发票软件开发统一规范的标准,主要包括:
(1)确定网上发票管理信息采集、交换的范围和要求;
(2)编制相关的技术和业务规范和标准;
(3)提出相关的系统安全保障方案;
(4)提出硬件、网络建设需求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建议。
3、安全、效率评估
在学习和借鉴银行、证券等行业的网上交易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发票管理的风险分析,对网络发票管理的系统运行安全评估和系统运行效率评估,规避系统运行风险。
4、提出制度调整建议
结合业务需求和网络发票管理条件下新的环境条件和要求,提出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制度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
(1)发票管理办法的修订与完善建议;
(2)提出网络发票“入帐前信息审验制度”,以及对财政部门大额支出的发票信息审验制度的建议;
(3)、提出对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费用列支的判断标准和前置条件进行调整的建议;
(4)按照发票以管票种转变为管理基本要素管理的思路,提出对发票票样简并和调整的建议。
5、研究发票便利防伪辨识技术
调整目前发票防伪过度依赖物理防伪措施的思路,结合“3G”等新型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展税务局端(稽查、检查)和纳税人端“发票防伪移动识别系统”的研究,通过无线网络为发票在稽查、检查环节和“交易环节”的发票真伪的“现场”辨别提供便利。一方面,作为对传统发票防伪措施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为发票防伪措施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工作步骤
此项工作分为调研准备、分组编写和总纂三个阶段:
1、调研准备阶段
分若干小组赴江苏地税、浙江国税、辽宁国税、河北国税等有一定网上发票管理经验的单位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项目建设的基本框架。
网络发票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以后,召开项目分工及培训会议。
2、完成需求编写,并在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意见基础上定稿。
3、完成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在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基础上定稿。
4、与上述两项工作并行开展以下两项工作:
(1)安全、效率评估。
(2)研究发票便利防伪辨识技术。
(四)人员配置
需求编写及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江苏地税、广东国税各4名,广东地税、浙江国税各2名金税三期项目组1名业务人员,江苏地税、广东国税、广东地税各2名,金税三期项目组1名技术人员,共计20人;安全、效率评估及防伪辨识:10人,共计30人,按照工作量测算70天完成此项工作。
四、纳税遵从风险管理工作方案
组长:屈刚(江苏国税)
联络员:涂俭
成员:三期业务组、江苏国地税、河南国税、山西地税、上海税务局、深圳国税
工作地点:江苏国税

根据税务总局业务创新工作布置,江苏国地税局、河南省国税局、山西地税局、上海市税务局、深圳市国税局等单位,共同作为税收风险管理项目成员实施业务创新,现就有关实施情况制定简要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提高纳税人遵从度为立足点,以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执法、人性化服务为根本要求,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资源,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规划,建立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立足于风险防范,着眼于预警提醒,聚焦于高风险的领域和对象,针对纳税人不同的风险级别实施差别化管理,无过错不打扰、无线索不检查,实现执法与服务的有机统一、防范与控制的有机结合,努力达到“最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最有针对性地实施执法和管理,最充分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最有力地引导纳税人遵从”的目标。
明确风险等级评定、识别、处理、反馈的职责、流程和机制的需求编写,形成纳税人风险管理体系和特征库建设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税收管理员及纳税评估的实施环节、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定位和认证。
(二)工作内容
根据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具体工作内容和步骤如下:
1、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规划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规划,以及评价标准和评价规则。
2、建立风险管理规程
基本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应对。
一是风险识别
建立广泛而有序的风险信息收集分类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识别,提取风险特征。
二是风险评定
明确风险评定流程和规则,建立人机结合的风险评定体系。
三是风险应对
建立差别化、全方位联动协同的风险应对体系,明确不同风险纳税人,税务机关各部门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协同,完成风险应对预案。
3、建立统分结合的风险特征库
收集各地国地税税源监控指标和风险特征指标,明确风险特征的构成要素,研究如何建立总局层面和分层级设立的风险特征库,明确风险特征库建立规则。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包括信息的来源、用途、质量等,与税收信息管理业务创新小组有业务关联。500人天
4、建立有效灵活的评估模型
建立风险评定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细化和完善评定参数,适应分行业、分层级评定需要,系统中应提供公式编辑器功能。
5、建立与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
改变当前“平均用力”、“一刀切”的税源管理方式,建立与风险管理相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
在合理切分税收事务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与管理需求相对应,对低风险户主要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对高风险户则主要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控制化解措施。
(三)工作步骤
1、各单位将人员名单发江苏国税征管处。相关参加人员做好相关学习和准备工作。
2、集中组织编写相关方案和规程
3、征求各级税务机关意见,组织对方案和规程的讨论。
4、组织对方案和规程进行修改调整并定稿。
(四)人力配置
熟悉国地税税收政策16人,熟悉征管工作的16人,了解信息技术的3人,共计35人,按工作量测算需60天完成此项工作。
五、受理纳税人涉税事宜工作方案
组长:李金锋(贵州国税)
副组长:待定
联络员:倪洵
成员:三期业务组、贵州国地税、河北国地税、浙江地税、上海税务局、宁夏国税、内蒙古地税、江苏国税、山东国税、青岛国税
工作地点:贵州国税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制定一个能满足纳税人办理所有涉税事宜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的标准,编写具体业务需求和办税操作指南。
(一)工作目标
1、通过与纳税人、中介机构的沟通,了解纳税人对办理现有涉税事宜看法及改进要求。
2、丰富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的手段。
3、完成各类涉税事宜与办理手段的匹配。
4、对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的流程、内容进行梳理,保证相同的涉税事宜在不同地方办理的统一规范。
(二)工作内容
1、界定受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方式的标准及规范,如:网络、邮寄、电话、上门(纸质、电子介质)、中介的受理标准及规范。
2、对现有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的内容、填写项目、报送资料及标准进行评估,按照合法、合理、可操作性原则提出办理手段的简并及业务创新的方案。
3、按照批复方案编写办税操作指南,统一规范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项目、条件、资料、受理及传递流程、办结时限。
(三)工作步骤
1、完成人员的集中和培训
2、集中各税种人员对现行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进行归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论证。完成纳税人操作指南的编写,在征求不同类别纳税人意见的基础上定稿。
(四)人员配置
按现行实际征收税种配备20人(其中所得税3人、增值税2人),征管3人,纳税服务和法规各1人,具备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处理、图像图形处理、数据安全技术、数字无线通信技术知识人才2名。共计26人,按工作量测算需60个工作日完成此项工作。

六、管理决策工作方案
组长:刘新华(广东国税)
副组长:广东国税、山东国税、浙江国税、河南国税、重庆国税
联络员:李新凯
成员:广东国地税、山东国地税、浙江国地税、重庆国地税、江苏国地税、河南国税、大连国税、上海税务局、湖南国税、贵州国税、青岛国税、江西地税
工作地点:广东国税
为进一步做好金税三期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的编写工作,管理决策工作小组通过讨论,结合总局对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要求,对下一步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的修改与完善工作制定了以下初步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整理完善查询分析功能、报表管理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完成对税务人员工作的量与质的跟踪、考核的绩效管理,对政策、规程、案例等知识的归依、分类、更新、使用的知识管理,对税务部门出台各项政策效果跟踪评估的政策评估管理等需求编写。
(二)工作内容
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主要划分为查询统计、征管状况分析、报表管理、知识管理、政策评估、纳税人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八个业务主题,由于这些业务将面向总局、省、市、县、所五级用户,不同层级用户的业务应用需求不同,总局、省局主要以决策支持应为主,而市以下三级单位则主要偏重税收管理业务应用,因此首先应将系统用户划分为管理型用户和决策型用户。按照总局要求各省均在积极推进构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联动机制,管理决策型业务应与当前总局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通过系统的开发解决目前协调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目前总局现有的一些数据分析应用的功能有必有进一步充实到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当中,以确保需求的完整性。比如TRAS重点税源调查与分析、税收收入分析、出口退税预警、房地产数据信息的全程分析、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税收宏观经济分析系统稽查专用查询模块、税收管理员平台、纳税评估、汇总纳税企业及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信息交换与分析等内容。纳税人关系管理由于边界和编写难度问题,可推至第二阶段考虑,报表管理可根据总局要求进一步固化,查询统计需要操作型业务成型后再完成,近期的工作重点自然应放在征管状态分析、政策评估、知识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五个主题上的细化上,这几个主题的应用也是目前省级以下单位迫切需要的,其中风险管理业务需求由江苏基地完成编写,征管状态分析、政策评估、知识管理和绩效管理四个主题将作为我们。
与当前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联动机制相适应,征管状况分析作为能够支持税收分析的功能模块,可称为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其应当充实TRAS重点税源调查与分析、税收收入分析、征管质量分析等需求内容,风险管理则应吸收各省税源监控、出口退税预警、汇总缴纳的大企业的数据分析等需求内容,结合风险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根据风险程度的分级,分别采取强化税收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不同的管理方式。各省开发应用的纳税评估系统和税收管理员平台作为重要的应用为基层税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应当把他们的功能同时整合到风险管理平台当中。绩效管理应当将包括目前的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同时整合各省绩效考核办公室对下级机关的全面绩效考核指标。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标准来把控所有的业务需求,将知识管理思想要融入到所有管理决策型、操作型业务、行管业务当中,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库的建立和异地项目协同工作中。查询统计不应当仅涉及单项业务或模块的查询,而是更加关注跨业务的关联查询和综合查询,单业务到数据项的通用查询在系统中较易实现。
(三)工作步骤
1、人员集中
2、前期工作准备及工作制度、业务需求编写体例的培训
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协作方式(包括各省之间、国地税之间),最终确定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编写模板,搭建基于网络的异地协作项目管理平台,建立通用知识管理共享平台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和视频会议交互系统,为各地分散编写需求做好准备工作。
抽调人员到位后,要对参与需求编写人员进行工作制度、编写规范、模板体例的培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控住整个项目期间的体例规范质量,同时注重建立项目组健康、开放、互动和学习向上的文化氛围。
3、需求框架清册梳理和需求编写人员组织
按照业务组与地方协作进行需求编写的要求,可将工作分派给前述五个省级单位进行编写,以其中一个单位作为牵头单位。编写前所做得第一步工作应当为重新整理和完善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的清册(以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为主),保证主体业务不缺失,写出主体业务的概述。
4、开始业务需求的编写工作。
根据重新梳理的业务清册,参考各省各自的相关业务需求及汇集的相关需求资源,对业务需求进行完善,按清册编写业务需求概述,以业务应用功能为重点,列举业务需求,逐层分解到指标。需求内容延伸到部分通用指标,暂时不考虑数据项问题。需求编写如果能够有管理开发工具的支持,将会几何级的大大提升需求编写工作效率。第一轮编写结束后,在第二轮需求编写可延展的内外部表单及数据项,该项工作可在第一轮需求总簒之后再安排计划。需求编写要注重业务的统一性和地方的独特性,系统考虑各地方税务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业务的数据导入与分析,如地方政府委托代征的工会经费、江海堤防维护建设费、残疾人保障金等业务。同时运用先进的适合税务机关属性的绩效考核理论,整合和完善现有指标和方法,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科学系统、简便易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绩效考核系统,建立税务机关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管理流程。
5、业务需求合并总簒
进行业务需求的质量评审和需求总簒,形成完整的管理决策型业务需求正式提交稿。
(四)人员配置
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分别为:
1、综合组、查询统计组、分析报表组、政策评估组、绩效管理组、知识管理组:
序号 分组 参与单位 组长单位
1 综合组 广东国税 广东国税
2 查询统计报表组 重庆国税、广东国税、湖南国税、广东地税、重庆地税、江苏地税 重庆国税
3 征管分析组 山东国税、广东国税、广东地税、贵州国税、江苏国税、山东地税 山东国税
4 政策评估组 浙江国税、上海税务、广东国税、河南国税、重庆国税、江西地税 浙江国税
5 绩效管理组 河南国税、上海税务、广东国税、浙江国税、青岛国税、浙江地税、 河南国税
6 知识管理组 广州国税、大连国税、山东国税、江苏国税、江苏地税、重庆地税 广州国税
抽调人员列表如下:
序号 单位名称 抽调人数 人员情况具体要求
1 广东国税 9人 各课题
2 广东地税 2人 查询统计报表、征管分析
3 广州国税 1人 知识管理
4 山东国税 2人 征管分析、知识管理
5 山东地税 1人 征管分析
6 浙江国税 2人 政策评估、绩效管理
7 浙江地税 1人 绩效管理
8 重庆国税 2人 政策评估、查询统计报表
9 重庆地税 2人 政策评估、查询统计报表
10 江苏国税 2人 征管分析、知识管理
11 江苏地税 2人 知识管理、查询统计报表
12 河南国税 2人 政策评估、绩效管理
13 大连国税 1人 知识管理
14 上海税务 2人 政策评估、绩效管理
15 湖南国税 1人 查询统计报表
16 贵州国税 1人 征管分析
17 青岛国税 1人 绩效管理
18 江西地税 1人 政策评估
19 总局业务组 3人 总体策划
合计 38人
七、外部涉税信息管理工作方案
组长:付扬帆(湖南国税)
联络员:杜慎平
成员:三期业务组、湖南国地税、四川国地税、陕西国税、北京地税、安徽国地税
工作地点:湖南国税

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税务系统外部涉税信息收集、整理、应用管理体系,规范外部涉税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外部数据管理业务平台,同时,完成外部信息数据采集业务需求和第三方涉税信息交互、共享平台业务需求。
(二)工作内容
1、制定外部信息管理规范,包括信息来源、信息分类、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的业务流程及职责规范等内容。
2、搭建外部涉税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的业务框架,确定具体技术实现方式。
3、建立外部数据采集通道,完成外部数据管理业务平台的需求编写,包括外部信息采集业务需求和第三方涉税信息交互业务需求。
(三)工作步骤
1、完成人员集中和培训
2、按照课题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及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业务框架的初步设想和工作思路。
3、根据确定的工作思路和业务架构,对课题进行细化分工,成立若干业务工作小组,完成需求编写。
4、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基层意见。
(四)人员配置
根据外部信息应用管理特点,需抽调有一定税收征管工作经验、熟悉纳税评估的国税、地税人员各3名;熟悉稽查选案或稽查工作经验丰富的国税、地税人员各2名;熟悉相关税种政策及征管业务的国税、地税基层人员各3名;熟悉综合征管软件的国税、地税人员各2名,其他人员从基地抽调,共计27人,按照初步测算工作量需60天完成此项工作。
八、税收会计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组长:朱建国(收入规划司)
联络员:李清雄
成员:三期业务组、其他人员待定
工作地点:湖南国税

(一)工作目标
根据税收工作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拟制定一套符合信息化条件的侧重数据流和网络架构的全新的税收会计信息化工作制度,并据此在金税三期数据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下建立税收收入核算系统。
(二)工作内容
首先制定税收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总制度——即总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写具体的业务需求,其内容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变革,在慎重研究,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税收会计信息化制度。其次完成可供软件调整的具体业务需求。我们计划在3个月内拿出制度初稿,再组织人员进行讨论、修改,争取今年年内定稿。定稿后再集中人员编写具体需求,需求编写大约需25人,60个工作日。
税收会计信息化制度的起草工作作为我司今年一项重点工作,由我司组织开展,之后的具体需求编写工作由征管科技司负责安排
(三)工作步骤
1、完成制度变革
2、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基层意见
3、完成具体业务需求编写
(此项工作制度改革时间可能需要到年底才能完成,具体的业务需求完成时间约需60天)
(四)人员配置
根据会计制度改革的特点,需抽调有对税收会计和信息技术非常熟悉的人员共需25人参加此项工作。